因员工“简历造假”,公司损失50万元?
职场上,简历注水情况其实很常见,为了争取入职机会以及更高的薪酬待遇,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一般主要分为两种:
◆◆适当美化◆◆
这种行为是比较普遍的,就是尽可能突出自己的优势项,稍作夸大并加以润色,同时掩饰劣势项,忽略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曾业绩不达标,专升本非全日制本科,离职原因是由于内部矛盾而不是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等等。
◆◆恶意造假◆◆
恶意造假的情节较为严重,比如套用上级领导/同事的简历,虚构工作经验,配合项目执行写成牵头、主导,一年经验的普通专员写成五年经验的资深主管,甚至无中生有、凭空想象。
据统计,求职市场简历造假严重,造假及注水率超过60%。
一般被发现以后,管理规范的企业会做出相应的惩罚甚至开除处理,严重的可能会留下污点,记录在案,影响未来就业和整个职业生涯。
而这种行为同样可能会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A公司新招聘的技术部经理刘某未办理离职手续就离开原公司后入职。
原公司以刘某未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及擅自离职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为由,将刘某及A公司诉讼至法院,要求刘某和A公司赔偿原公司经济损失50万元。
法院最后以A公司录用尚与原公司存在劳动关系的刘某并造成原公司经济损失为由判决A公司承担了部分赔偿责任。
为降低用工风险,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企业一般都会选择候选人在入职之前做下背景调查,及时止损。
其实,入职前背景调查很常见,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邪乎”。相比很多行业而言,背调已经是相当阳光和透明的行业了。像金融、法律等领域,以及一些企业高管或者涉及财务的关键岗位,背景调查是必要流程。
不少求职者谈“背调”色变,原因无非就两个:
一个是不了解背景调查是什么,误以为是在背地里偷摸把个人隐私,事无巨细都查出来,遭到人肉曝光;
另一种是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或大或小,如简历美化、造假等行为,因而十分排斥背调。
事实上,正规的背景调查都是在候选人本人授权且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而且既然称之为入职背调,那么调查内容也必然是和入职岗位相关,并不会涉及无关隐私。
与其说背景调查是信息核实,不如说是对求职者诚信度的评估。所以请正视自我,正视背调,共同维护职场信用环境。
来源:网络
